当你踏上三尺讲台,环视四周,一双双陌生却又炽热的小眼神触遇了你的心扉,你逐渐开始一段崭新的生活。然而,在你与这群可爱的“小天使”交往的过程中,你会在不经意间发现其中的一些“小天使”突然变成了“小恶魔”,这群“小恶魔”就是我们经常让我们陷入头疼的问题学生。而如标题文浚(陶行知)的这句话,在与学生相处的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做到“多一点、少一点”,即多一点改变与问题学生相处现状的实际行动,少一点言语上对问题学生的呵斥!以下就以几则案例来讲一讲我的教育教学故事。

每一位老师在任教的班级中都有着这样一类学生,他们并不是不聪明,也不是对于学习是不可理喻的,但是他们总是拖欠着各种作业,或者不能够按时按质上交作业。当你催着他完成作业时,你会发现他总是会流露出厌恶的情绪。我任教的班级中就有这样的学生。A同学人很聪明,可是在遇到要完成笔头上的作业时,却十分偷懒,能拖则拖,而他的一拖不仅是让他自身在学习上存在着越来越多的问题,而且让老师对于他的态度停留在督促他完成作业这一层次上,而对于他本身的优点更多的只是忽视了。在处理A同学的问题上时,我开始采用的方法就是通过言辞上的训斥以及放学后留堂完成作业,甚至是与他父母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方法,可是这些到最后也无济于事。于是,我把A同学叫了出来,与他面对面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严慈并济,既要对于他不完成作业的问题给予批评,也针对他自身的具体情况鼓励他逐步改正自己不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在交流过程中,我与A同学达成一致约定:在1个月的时间内,允许他23次有出现作业拖拉的情况,但不能超过规定的次数;每一次作业完成之后,自己尝试检查,对于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先行进行标志,这样做是让养成及时订正错题的习惯;对于他每一次及时完成作业之后,可以给他额外的奖励(按照班级制定的规则进行奖励)。为什么要提出第一点约定呢?因为对于学生来说,要让他们改变一个习惯至少需要21天。而对于学生本身来说,他们自身不但会有错误,而且常常有着许多错误,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自身养成了许多错误的习惯。而对于他们自身来说,要改正这些错误的习惯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尝试和坚持的。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给足学生纠正习惯的时间。所以,我在与这名学生约定时,给足他纠正习惯的时间,这样对于他本身来说拥有了可持续的动力。

当然,在纠正A同学习惯的过程中,我同样给予他更多的关注,要让他知道老师时刻在关注他的一举一动,而这种关心也可以促进他及时地纠正自己的错误。例如,当你发现他有一点进行时,要给他一些赞赏,让他能够知道这样做是有成效的;另外,在他松懈的时候,也需要在他的身旁提醒他应该怎样去做才是正确的?试想一下:如果当我们遇到这样的学生,一味的呵责最后带给学生,带给自己的是什么?其结果不言而喻。也正是如此,在面对做作业爱拖拉的学生时,我们要把学生找出来好好聊一聊,根据学生的特性来进行解决方案的设置。因此,在对待这一类孩子时,多给自己与他们沟通的时间,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来克服拖拉的困难。

另外,很多老师在处理学生作业拖拉的问题时,会以惩罚的手段来警示学生要按时完成作业,但究其根本,我们可以发现成效并不明显。相反,学生对作业甚至学科的厌恶感反而更加强烈了。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记住一点:不要把作业当作是惩罚式的任务去让学生完成。只要你转化一下角度,你会发现其实学生也并不是那么讨厌去完成作业。有一段复习阶段的时候,我与学生达成了共识:当你解决完某项作业时,你可以得到额外的奖励――获得另外一张试题,只有通过了才能获此奖励。当我实施时会担心那些作业拖拉的学生会对此不以为然,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们乐此不彼的开始了竞赛――在相同的时间里,比一比谁获得的奖励最多。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做题的积极性提高了,也督促他们在老师讲评时能够认真地听讲,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但是,这种方法还是存在于局限性,它比较适合于学生在进行复习时采用,可以有层次地让学生完成作业,也让学生有层次地进行复习、练习。

言而总之,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而在引导他们学习的时候。我们要牢记:对于学生的态度不要局限在言语的呵斥之上,更多的是把问题的解决放在实际行动上。和学生多一点沟通、多一点互动,走近学生的世界,感受他们自身带给你的惊喜。行为人师,我们要拥有更多的耐心去面对不同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促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作为教师的我们在面对学生的时候,多一点行动,让学生能够通过不断的尝试获取新知;少一点呵斥,毕竟每一个人都会犯错,我们要给予学生犯错的权利。只有与学生的距离近了,课堂的效率也就会越来越高了……